成语知其一,不知其二:知道事物的一方面,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。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。
成语高不成,低不就:高而合意的,做不到或得不到;做得了、能得到的,又认为低而不肯做或不肯要(多指选择工作或配偶)。
成语教妇初来教儿婴孩:指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。
成语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: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。
成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: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,即使远在天边,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。
成语桥归桥,路归路:比喻互不相干的事应该严格区分开来。
成语宁可清贫不作浊富:宁愿清白而遭受贫困,决不污浊而享受富贵。
成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:太公:指周初的吕尚,即姜子牙。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。
成语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: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,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。
成语道高益安势高益危:益:更加;势:权势。道德越高尚,为人处事好,就越安全;权势越大,更容易滥用权力,刚愎自用,就越危险。
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:防:阻止;甚:超过。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,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。指不让人民说话,必有大害。
成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:佛家语,比喻道行、造诣虽深,仍需修炼提高。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,但不能满足,还要进一步努力。
成语兵来将敌水来土堰:指根据具体情况,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。
成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: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。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,决心改过,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。
成语求大同,存小异:在大的、主要的方面取得一致,而对某些小的、次要的问题可以各自保留不同的意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