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亡国,有亡天下。亡国与亡天下奚辨?曰:易姓改号谓之亡国。仁义充塞,而至于率兽食人,人将相食,谓之亡天下。魏晋人之清谈,何以亡天下?是孟子所谓杨、墨之言,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,而入于禽兽者也。
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,至武帝革命之时,而山涛荐之人仕,绍时屏居私门,欲辞不就。涛谓之曰:“为君思之久矣,天地四时犹有消息,而况于人乎。”一时传诵,以为名言,而不知其败义伤教,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。夫绍之于晋,非其君也,忘其父而事其非君,当其未死,三十馀年之间,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,而荡阴之死,何足以赎其罪乎!且其人仕之初,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,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上,自正始以来,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。如山涛者,既为邪说之魁,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,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,使谓绍为忠,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,何怪其相率臣于刘聪、石勒,观其故主青衣行酒,而不以动其心者乎?是故知保天下,然后知保其国。保国者,其君其臣,肉食者谋之;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。(选自《日知录·正始》)
有亡国,有亡天下。亡国与亡天下奚辨?曰:易姓改号谓之亡国。仁义充塞,而至于率兽食人,人将相食,谓之亡天下。魏晋人之清谈,何以亡天下?是孟子所谓杨、墨之言,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,而入于禽兽者也。
自古以来,就有亡国的事,也有亡天下的事。如何辨别亡国和亡天下呢?那就是:易姓改号叫作亡国;仁义的道路被阻塞,以至于达到率领禽兽来吃人,人与人之间互相残食,这叫作亡天下。那么,魏晋时期的人们为何会因清谈而亡天下呢?这是因为他们的言论,就像孟子所说的杨朱、墨翟的言论一样,使天下人变得无父无君,最终退化到与禽兽无异的地步。
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,至武帝革命之时,而山涛荐之人仕,绍时屏居私门,欲辞不就。涛谓之曰:“为君思之久矣,天地四时犹有消息,而况于人乎。”一时传诵,以为名言,而不知其败义伤教,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。夫绍之于晋,非其君也,忘其父而事其非君,当其未死,三十馀年之间,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,而荡阴之死,何足以赎其罪乎!且其人仕之初,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,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上,自正始以来,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。如山涛者,既为邪说之魁,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,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,使谓绍为忠,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,何怪其相率臣于刘聪、石勒,观其故主青衣行酒,而不以动其心者乎?是故知保天下,然后知保其国。保国者,其君其臣,肉食者谋之;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。(选自《日知录·正始》)
以前,嵇绍的父亲嵇康被晋文王司马昭所杀,到了晋武帝政权更迭的时候,山涛却推荐嵇绍出来做官。那时嵇绍正隐居在家,想推辞不去。山涛对他说:"我替您考虑很久了。天地间春夏秋冬四季尚且有相互更替的时候,更何况人生短暂的一世。"人们把山涛的这些话作为名言加以传诵,但他们却不知道这句话败坏了道义,损害了教化,以至于引导天下人做无父之人。嵇绍对于晋王朝来说,晋王朝的国君并非他的国君,但他却忘了自己父亲被晋文王杀害,而去事奉并非自己的国君。在他活在世上的三十多年之间,他作为目无父母之人已经很久了,那么在汤阴以死效忠,又怎么能够赎回他的罪孽呢?况且当他最初入朝做官的时候,他哪里知道晋王一定会发生兵败之事,而自己竟能树立忠名使晚节完美无缺呢!自从曹魏正始以来,大义不明的情况已经遍及天下。像山涛之流既然是异端邪说的罪魁祸首,于是使嵇绍这样的贤人都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无所顾忌。邪和正两种评价截然相反,二者不可并行不悖。假如认为嵇绍是忠,那么就一定认为王裒是不忠才可以。否则如何能责怪那些晋代旧臣相继着去侍奉刘聪、石勒,眼看着他的故主晋怀帝身穿青衣贱服为人行酒而无动於衷呢?因此,首先要知道保天下,然后才知道保国家。保国家,是位居国君和臣下的那些统治者所要考虑的;保天下,即使是地位低贱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。
有亡国,有亡天下。亡国与亡天下奚(xī)辨?曰:易¹姓与号谓之亡国。仁义充塞(sè)²,而至于率兽食人,人将相食,谓之亡天下。魏晋人之清谈³,何以亡天下?是孟子所谓杨、墨之言,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,而入于禽兽者也。
¹易:与变。²充塞:堵塞。³清谈:魏晋时期崇尚老庄,空谈玄理的风气。亦称玄谈。清谈重心集中在有无、本末之辨。始于三国魏何晏、夏侯玄、王弼等,至晋王衍辈而益盛,延及齐梁不衰。
昔者嵇(jī)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¹,至武帝革命之时,而山涛荐之人仕,绍时屏居²私门³,欲辞不就⁴。涛谓之曰:“为君思之久矣,天地四时犹有消息,而况于人乎。”一时传诵,以为名言,而不知其败义伤教(jiào),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。夫绍之于晋,非其君也,忘其父而事其非君,当其未死,三十馀年之间,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,而荡阴之死,何足以赎其罪乎!且其人仕之初,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,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上,自正始以来,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。如山涛者,既为邪说之魁(kuí),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(wěi)而不顾,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,使谓绍为忠,则必谓王裒(póu)为不忠而后可也,何怪其相率臣于刘聪、石勒,观其故主青衣行酒,而不以动其心者乎?是故知保天下,然后知保其国。保国者,其君其臣,肉食者谋之;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。(选自《日知录·正始》)
¹晋文王:即司马昭(211-265),字子上,河内温县(今河南温县)人。三国时期曹魏权臣,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。²屏居:退隐;屏客独居。³私门:家门。私人的住宅。⁴不就:不就职,谓不接受任命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自古以来,就有亡国的事,也有亡天下的事。如何辨别亡国和亡天下呢?那就是:易姓改号叫作亡国;仁义的道路被阻塞,以至于达到率领禽兽来吃人,人与人之间互相残食,这叫作亡天下。那么,魏晋时期的人们为何会因清谈而亡天下呢?这是因为他们的言论,就像>孟子所说的杨朱、墨翟的言论一样,使天下人变得无父无君,最终退化到与禽兽无异的地步。
以前,>嵇绍的父亲>嵇康被晋文王司马昭所杀,到了晋武帝政权更迭的时候,山涛却推荐嵇绍出来做官。那时嵇绍正隐居在家,想推辞不去。山涛对他说:"我替您考虑很久了。天地间春夏秋冬四季尚且有相互更替的时候,更何况人生短暂的一世。"人们把山涛的这些话作为名言加以传诵,但他们却不知道这句话败坏了道义,损害了教化,以至于引导天下人做无父之人。嵇绍对于晋王朝来说,晋王朝的国君并非他的国君,但他却忘了自己父亲被晋文王杀害,而去事奉并非自己的国君。在他活在世上的三十多年之间,他作为目无父母之人已经很久了,那么在汤阴以死效忠,又怎么能够赎回他的罪孽呢?况且当他最初入朝做官的时候,他哪里知道晋王一定会发生兵败之事,而自己竟能树立忠名使晚节完美无缺呢!自从曹魏正始以来,大义不明的情况已经遍及天下。像山涛之流既然是异端邪说的罪魁祸首,于是使嵇绍这样的贤人都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无所顾忌。邪和正两种评价截然相反,二者不可并行不悖。假如认为嵇绍是忠,那么就一定认为王裒是不忠才可以。否则如何能责怪那些晋代旧臣相继着去侍奉刘聪、石勒,眼看着他的故主晋怀帝身穿青衣贱服为人行酒而无动於衷呢?因此,首先要知道保天下,然后才知道保国家。保国家,是位居国君和臣下的那些统治者所要考虑的;保天下,即使是地位低贱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。
注释
易:改变。
充塞:堵塞。
清谈:魏晋时期崇尚老庄,空谈玄理的风气。亦称玄谈。清谈重心集中在有无、本末之辨。始于三国魏>何晏、夏侯玄、王弼等,至晋王衍辈而益盛,延及齐梁不衰。
晋文王:即司马昭(211-265),字子上,河内温县(今河南温县)人。三国时期曹魏权臣,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。
屏居:退隐;屏客独居。
私门:家门。私人的住宅。
不就:不就职,谓不接受任命。
以前,嵇绍的父亲嵇康被晋文王司马昭所杀,到了晋武帝政权更迭的时候,山涛却推荐嵇绍出来做官。那时嵇绍正隐居在家,想推辞不去。山涛对他说:"我替您考虑很久了。天地间春夏秋冬四季尚且有相互更替的时候,更何况人生短暂的一世。"人们把山涛的这些话作为名言加以传诵,但他们却不知道这句话败坏了道义,损害了教化,以至于引导天下人做无父之人。嵇绍对于晋王朝来说,晋王朝的国君并非他的国君,但他却忘了自己父亲被晋文王杀害,而去事奉并非自己的国君。在他活在世上的三十多年之间,他作为目无父母之人已经很久了,那么在汤阴以死效忠,又怎么能够赎回他的罪孽呢?况且当他最初入朝做官的时候,他哪里知道晋王一定会发生兵败之事,而自己竟能树立忠名使晚节完美无缺呢!自从曹魏正始以来,大义不明的情况已经遍及天下。像山涛之流既然是异端邪说的罪魁祸首,于是使嵇绍这样的贤人都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无所顾忌。邪和正两种评价截然相反,二者不可并行不悖。假如认为嵇绍是忠,那么就一定认为王裒是不忠才可以。否则如何能责怪那些晋代旧臣相继着去侍奉刘聪、石勒,眼看着他的故主晋怀帝身穿青衣贱服为人行酒而无动於衷呢?因此,首先要知道保天下,然后才知道保国家。保国家,是位居国君和臣下的那些统治者所要考虑的;保天下,即使是地位低贱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。>